目前分類:魅麗雜誌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體驗從傷痛到智慧的路徑

所謂的祈禱是一種語言,讓我們能將生活經驗學到的教訓,應用在生命課題中。這些經驗指出了從傷痛到智慧的路徑,是同一個循環的兩端,傷痛是我們內在的深層,是我們回應失去、失望或是衝擊的一種本能反應;而智慧是我們療癒傷痛的一種歷練。

我們藉由在痛苦經歷中發現新的意義,來將傷痛轉化為智慧。祝福、美與祈禱,則是用來轉化的工具。《先知》一書的作者紀伯倫曾說過,「他人無法教會你任何你不知道的事情」,意即這神祕的智慧早就隱藏在深埋的記憶中。

大難是人生的禮物,在遇到大難時人會誠心求助,而虔敬的祈禱能排除腦袋中的雜訊,讓人紛亂的情緒安定,成為一個淨空喘息的片刻與錨點,頭腦安靜了,心底智慧的聲音就會出來。為他人、不定向的祈禱,祝福的願力更大,身為世界公民的一分子,或是宇宙意識的一部分,苦難也許不是發生在我身上,但是某個角落的此刻,一定有人正在受苦與徬徨,除了祈請祂賜與我們勇氣與智慧,也別忘了為他人集氣祝福。

--魅麗雜誌/封面故事

愛同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距離無法阻隔我們相連,平衡父母內在壓抑的一切】

爸爸有暴力傾向,媽媽受委屈,但一哭就被打罵,最後想哭也不敢哭,這個時候小孩子就會去代替母親,經常無緣由大哭,怎麼哄都沒用,去醫院檢查身體也沒問題;或是因為母親長期被家暴,內心想要反抗又不敢,這個小孩就會常常打人,或打別的小孩。小孩子會去平衡父母壓抑的情緒行為想法,並且表現出來,這種現象大概會維持到六歲之前,幾乎所有小孩子不明原因的哭鬧,都可以用「平衡父母」去找到根本原因。

六歲前的孩子接收父母的情緒行為想法,又沒有成人的日常意識能去壓抑,就會直接顯現出來,黃鼎殷說:「夫妻關係往往越愛就越恨。越親近,對方某些固執習性就越氣,越無法忍受,長年積壓產生所謂的『殺意』。雖然大部分的人並沒有將這個意圖表現出來,但意念會被小孩子接收,潛意識想去代替母親執行。然而親子是一個鐵三角,父母對孩子而言是像天與地一樣的整體,孩子的潛意識一方面想代替媽媽殺了爸爸,但是另一方面潛意識也證明人性本善,絕大多數的孩子下不了手,只好轉為傷害自己,這是很多自體免疫疾病背後的原因。」

創傷的組成是情緒加情境,人生很多悲劇,就是兩個人的創傷互相撞擊,所以引發很多痛苦不幸與疾病。創傷有時是一個接著一個像鎖鏈一樣。如果這個創傷不大,才適合用法句去減輕或消除。情緒宣洩完之後,影像、聲音、顏色這些情境,都會淡化,創傷就可以被穿越。這是許多媽媽面臨小孩帶不動,或帶得很辛苦的時候,還有包含小孩子生病,常常莫名其妙發燒,都是很好的切入點去平。有覺知的父母,如果在遇到「平衡父母」課題時,就先幫孩子處理完畢,孩子未來的成長過程,一定也會比較順利。

--黃鼎殷/魅麗雜誌2月號(動力人生)

文章標籤

愛同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健康的愛情關係在於雙方能互相支持、在於你是否支持另一半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,這一點非常單純。若是單身一個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問題,但若在婚姻關係中,就需要得到對方的支持與信賴。

當一個人在一段有意義的愛情關係中,彼此所帶給對方的支持,也會發生在生理的層面、情感的層面、以及心靈的層面。當我們越來越瞭解對方,這分關係的心靈計畫就會開始形成,因為彼此之間有愛,較高層次的洞見就會開始,因而支持彼此。這就是為何愛情關係如此有趣,除了維持家庭等能生存的需求,還經驗到可能產生的心靈轉化。

如果你信任對方,支持對方,他也會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做什麼樣的事。在這樣一分相互支持的愛情關係裡,彼此就是生命重要的禮物。

許多人看不見自己的生命,他們只是來到世界,進入一生,在原地徘徊沒有往前。心的靜心讓你看見自己與他人生命的價值。

--蘇珊娜/魅麗雜誌2月號(與大師對談)

文章標籤

愛同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付出不是為了責任,是因為我願意
有多少能力,做多少事,報恩是不要有壓力的。

我們常被告「施比受更有福」,通常會說這句話的人是要你「施」,同時要讓「受」的人感覺到壓力。其實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,是不需要讓對方感覺到痛苦跟壓力,也不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幫助的。

在靈性的世界裡,其實「施」與「受」在發生的同時,已經平衡,如果想回饋,那通常是基於我個人的意願,而不是壓力。

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,於是在腦中被植入了許多要求自己必須竭盡所能、全力以赴的「應該」,包括每個角色應盡的「義務」。其實,很多人忽略義務的本質,而流於形式化,不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願意。

--魅麗雜誌2月號/封面故事

愛同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靜心有助於培養我們對所處環境的自覺力,清楚知道是心在判斷世界的苦、樂、悲、喜。就如生病時,身體的痛是難免的,但苦的感受卻是心在傳譯的。

靜心是安定自在的力量,這種力量使你離開喧鬧的外在世界,走出不由己的困境,讓心再次擁有自主的能力,情緒就不受環境影響。

靜心的動機並不只是要追求平靜和諧,它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,就是要讓我們了解情感是不可靠的,也許這一刻你很快樂,下一秒鐘你就變得莫名的憤怒,你不能拼命抓住快樂,同樣的,悲傷也總有一天會過去。

當你開始離開對正面事情的依戀,又無懼擁抱負面世界時,黑暗就不再威脅到你了,於是心就自由。

--阿喀許/魅麗雜誌2月號(多元靜心)

文章標籤

愛同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都迷惑,當我們忽略內心的聲音太久,當我們長期活在別人的期待,當我們搞不清楚,哪個聲音來自別人,哪個聲音才是來自心裡,我們當然迷惑,當然失去方向,當然失去力量。

我們必須安靜下來,花些時間好好細細聆聽。於是,我們開始靜靜分辨,慢慢沉澱,檢視哪些是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,哪些是為了迎合別人或迎合社會期待而發出來的。

安靜、靜心、禪定可以幫助我們聽到、看到、感受到內心那道光想實踐的方向。

在人生的道路上,難免會有迷惑、痛苦,我們無需記住那些折磨人的記憶,也不用反覆記起並攪和在那些痛苦、不快樂及凌遲的記憶中。只需要去瞭解、認出讓我們沮喪的是什麼,但不去滋養它,就可以繼續往前走。其實我們隨時可以決定,從什麼時候開始掌控自己的心。

--魅麗雜誌78期(與大師對談)

文章標籤

愛同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